哆嗦,望远镜差一点掉下来,声音低沉急促:“向一营长报告,并向团长报告,鬼子尖兵后面约两公里处出现大批坦克、装甲车,数目不详。判断是日军的装甲旅团。”

等到鬼子搜索尖兵快到跟前的时候,乔明志的望远镜里出现了几道乓大的烟尘,原来小鬼子是兵分几路,沿济青路、胶济路和乡间大路同时向西开进。

乔明志不敢再迟疑了,他要亲自向团长报告,小鬼子兵力庞大”必须得提防被鬼子包饺子。

于得水是胶东传奇英雄中的传奇英雄。

于得水是文登县洛格庄人”今年32岁。1933年加入**,1935年参加胶东“一一?四”暴动,任特务队队长。

这今年代许多人之所以走上草命道路,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于得水也是这样。他家本来有13口人,祖父于老三是挑脚小贩,父亲于连登是泥瓦匠,二叔种地,三叔是苫匠。

要说这家人又是挑脚、又是做手艺活,咋着也应该过上一个半杂粮半野菜度日的的光景,但是,这个吃人的社会就不让人活!他的祖父当了一辈子挑脚小贩,最后饿死在烟台。到他占岁那年,春上久旱无雨,秋天又雨涝成灾,地里几乎颗粒未收,租息交不上,可是狠心的地主“二亩狼”却告于得水的父亲抗交租息,文登县衙遂将他的父亲于连登抓去监押。为了赎保父亲,欠了一屁股债”逼得于得水的三叔上吊自缢”奶奶病饿而死。于得水的大哥、弟弟得也都先后早逝。

18岁的时候,于得水开始拜师学艺,学了一身武艺,后来就参加农民协会、入党开始了他的草命传奇生涯。后世冯德英以他为原型,创作了《山菊huā》。

组建胶东警备旅时,为了加快胶东独立旅的正规化建设,胶东独立旅各团、营、连的军事主官基本上都是由教八旅派来的,而教八旅的的干部都走出身于教一旅等几个主力旅,只有于得水,这位胶东传奇英雄被刘一民直接任命为胶东独立旅胶东独立一团团长。天福山起义领导人之一、荣成师范毕业的张玉华担任了他的团政委。

要说打游击战,于得水是无师自通,昆嵛山几年游击战把这个胶东汉子锻炼成了土生土长的游击专家。现在的条件比过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战士们手里的都是小鬼子的家伙,子弹盒里满当当的,干粮袋里也是满当当的,还有地方武装、民兵配合。这仗要是再不会打”于得水觉得自己真的是活回去了。

接到旅部的命令后,于得水把部队分成了三部分政委带二营部署在墨水河扼守济青路与胶济路的地方三营扼守南泉,自己率领火力支援营和一营赶到了上王埠和下王埠,准备在这里打鬼子一下。

按照于得水原来的想法,是要把全团都拉到这里来,因为下王埠这地方太适合打伏击了。要走过去韩复渠派去围剿自己的部队,自己的独立一团在这下王埠两边的山上一埋伏,管叫它来多少死多少。结果,他的作战计戎,报上去后被旅长高锦纯否定,理由是日军兵力过于庞大”伏击不成反而会被鬼子包饺子。要是青岛守备队或者是鬼子警备师团部队,那不光胶东独立一团想在这里打伏击,全旅都可以压上来。现在是鬼子的机械化师团、装甲旅团战斗力谁也无法估计,必须得按照师长和鲁东指挥部的命令打,小部队节节抗击,东一枪、西一炮,一打就走,不得恋战。

于得水本来还想着旅长过于谨慎了结果侦察排长乔明志报告的情况和旅部通报的情况一模一样”小鬼子竟然弄来了这么多铁乌龟。他娘的”小鬼子还真看得起咱八路军!

等乔明志抄小路赶回于得水身边时小鬼子尖兵搜索队的摩托车已经驶进了下王埠盆地。

于得水现在已经不否打算伏击小鬼子的大部队了,他知道那块馍太大”-->>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